臺海網12月2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宇姍 通訊員 陳智勇)錨定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目標,堅持對標新加坡,廈門將全面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持續“當好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
由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委托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廈門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廈門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近日經廈門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正式印發實施。昨天上午,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相關規劃。
廈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
“十三五”以來,廈門市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特別是2020年,廈門市在全省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中成績排名第一,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滿意率全省第一。
發布會上通報,廈門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今年1-11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56,在全國排名第6,優良率99.7%,生態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優。同時,營商環境建設力度為近年最大,生態環境領域審批服務效能全國領先,環評管理“五個一”機制獲評全市改革創新優秀案例;還在全國率先實現“三線一單”成果落地應用,實施區域環評代替項目環評。
此外,廈門持續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改革經驗推廣項目在全國是最多的,共有58項改革成果落地生效。湖里區、集美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入選生態環境部綠色低碳典型案例;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入選省優秀案例。
“十四五”基本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
《規劃》提出,“十四五”廈門市要基本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成為陸海一體協同發展和生態文明治理創新典范。要率先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全國領先,空氣質量全國排名“保十爭五”,率先建成“美麗城市”、率先打造“美麗鄉村”、率先建設“美麗園區”。同時,《規劃》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踐行碳中和的目標,率先建立評價標準,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低碳試點體系。
據悉,共設置包括環境質量、綠色低碳、環境治理、風險管控、生態保護和共同行動六個方面共22項具體指標,其中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為廈門特色指標,部分指標因省里還未具體下達任務,待下達后將繼續完善具體目標值。
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 開展城市光污染管控
除了設定新目標,《規劃》還謀劃了新任務與新舉措。首先,任務中提出開展二氧化碳達峰行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創建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園區、低碳景區,并開展溫室氣體與污染物協同控制、增加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提出,開展城市通風廊道規劃和建設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技術,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統籌提升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
此外,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警及輕微污染天氣應對,堅持三水(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籌和陸海統籌,率先建設“美麗河湖”和“美麗海灣”,打造城市“清水綠岸,碧海藍天”。農村污染防治方面則要全面實現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蓋,基本實現全市農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收集處理;依托廈門市智慧環保建設,構建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為建設“美麗城市”,“十四五”將開展城市光污染管控,實施臭氧與顆粒物污染協同控制(2.0版本),進行臭氧垂直廓線探測;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山海廊道管控修復,通過生態綠廊與城市外圍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態要素有機連接。為打造“美麗鄉村”,將探索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成果轉化和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推動各區依托自身資源實現各具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惠民。為建設“美麗園區”,大力推進智慧園區建設,推行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探索建立區域化、一體化環境綜合服務模式。
據悉,廈門將篩選包括低碳示范、藍天、碧水、藍海等11類重點工程75個具體項目作為支撐載體,投資概算超過1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