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1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近日,《廈門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描繪了未來五年廈門科技創新發展圖景:到2025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1.47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000家以上,建設一批國內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50萬人。
規劃提出,在空間上,形成以廈門科學城為牽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金磚國家創新基地和產業園等為重要節點的創新空間布局。其中,廈門科學城要突出“灣區濱海、海峽金磚”特色,沿環東海域在同安區和翔安區布局建設具有影響力的未來科創灣,著力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構建一流創新創業生態,提升綜合配套品質,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樣板,打造濱海宜居宜業宜創、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中心,成為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標志性工程。
此外,要加快建設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廈門產業園、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等新興產業園區,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影響力的國家級特色產業園區和基地。“十四五”期間,廈門將精心科學策劃和組織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項目,包括人工智能共性技術平臺、智能終端產品檢測及標準服務平臺、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未來技術(未來技能)創新中心等11項平臺項目;柔性顯示技術攻關及應用等30項技術攻關項目;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5G車聯網應用示范區、市域社會治理應用示范項目、智慧醫療應用示范項目、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項目等5項場景應用項目。